当然啦,我并没有讨厌任何球员有这样吼叫的行为,甚至我觉得,这些叫声反而也为网球比赛增添了不少趣味性,至少让我在看多拍的底线对抽时不会看到睡着,不过,今天我想把讨论的重点,放在这些叫声的“功能”上。
先讲一个我学打网球的小故事。
记得我刚开始在学二区的二发,也就是所谓的“上旋发球”的时候,我有段时间都无法顺利地刷到球,球也很容易脱拍,记得那时候,我的教练就教我,可以在准备要击球的瞬间,从“腹部”发出一点叫声;这样做的目的,是要让我能在击球时,藉由发声的方式,让腹部出到力,要知道,假如要成功发出上旋发球,球通常需要抛得比正常的发球要更靠近身体一些,因此,腹部在球还未落下时,需要用力绷住,如果没有习惯这种发球方式的话,腹肌很容易支撑不住,这种时候,假如能在发球的瞬间发出声音,就能够有效“发力”,发出一个成功的上旋球。
发上旋球时,腹部要比正常发球还要用更多力气
说也奇怪,在被我教练这么“教导”之后,我的上旋发球成功的几率就提高了不少,直到现在,我已经不常在发上旋球时发出声音了,然而,奇怪的是,我发现自己虽然在发球时不会吼出声音,但渐渐的,我越来越常在“抽球”的时候发出叫声,我一开始将这种现像归因于,自己假如能发出叫声,可以让自己在击球的瞬间,把球“咬”得更扎实,球“感觉”也比较不容易出界,球速也能有所提升。
然而,当我逐渐养成这种习惯,我慢慢开始觉得,这种发出声音的的行为,对我实质的球质、球速没有太明显的帮助,我曾经比较过,分别以“发出声音”以及“不发出声音”的方式击球,发现两种击球方式所造成的“结果”并没有太显著差异,有时候“发出声音”不仅求更容易出界,同时因为来回跑动还需要发声,因此造成自己没抽几个球就喘得更厉害。
回到一开始的问题,也就是这些叫声的“功能”。
我上网搜寻了一下,发现这些“叫声”甚至已经被百科当作一个主题了,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“Grunting in tennis”,里面介绍了许多叫声出名的网球选手,同时也问到了小威以及莎拉波娃为何会再打球时发出叫声,以下为两人回答的直接翻译内容:小威回答,她发出这些叫声是自然而然的,她有些时候会发出叫声,有些时候则不会,但她并不会刻意发出叫声;而莎拉波娃则回答,自己从小训练时就已经习惯在击球时发出叫声了,而她也不会改变这个习惯。
有趣的是,这两人都没有特别提到“叫声”对她们击球的实际功能是什么,对小威来说,吼叫可能是一种自然而然、发自内心的“本能行为”,所以她可能只会在关键分,或是一些特殊的状况才会发出叫声;而莎拉波娃的叫声,则来自她从小打球的方式,严格说起来,叫声已经成为了她击球的“习惯”,亦无论什么场合,无论领先落后,无论战况是否胶着,她都会发出叫声,而这种行为也已经在她打球时存在许久。
或许采集的样本数不够多,不过我自己认为,发出叫声对于这些职业选手来说,已经不是为了让他们的击球“技术”有所成长,而是希望能藉此提升自己在比赛中的“心理素质”,要知道,虽然这些所谓的“Grunting tennis player”虽然很多,但仍旧有更多选手,他们在比赛中除了击球时球拍跟球接触以及脚步移动之外,是不会发出任何声音的,这些“Quiet tennis player”的成就会比发出叫声的球员差吗?我想答案大家一定都很清楚。因此,如果能将这些叫声解读成选手们调整比赛心情、状况的方式,那么叫声的存在,也就更加合理化,毕竟在球场上,每个人的调整方式本来就有所不同,无论内敛或是外放的球员,在球场上有好表现的都不在少数,如果发出叫声能让你释放比赛的压力,提升自己的专注力,那么何必顾及自己的“形象”,把叫声憋在心里呢?
文章写到最后,还是不免要来抱怨一下,假如自己有打球习惯的话,没事就不要学电视上那些职业球员大吼大叫,我常去打球的球场就很常碰到一个阿姨,她虽然打球也不是特别用力,但每次只要在她隔壁场打球,就可以听到她的“惨叫声”在耳边回荡,虽然说每个人打球都有自己的习惯,不过假如叫声大到这样“余音绕梁”,造成别人的困扰,可就不太好了……
(作者/TING)
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END—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